~剝皮寮地名由來
「剝皮寮」由字面上解釋,與剝樹皮、剝獸皮有關,
但若以發音來研究,在清朝嘉慶4年(西元1799年)
當時稱為「福皮寮」,而道光18年(西元1838年)至
清朝末年改為「福地寮」,到了日據時代因發音關係,
被改稱為「北皮寮」,最後音近似閩南語發音的
「剝皮寮」而得名。
剝皮寮歷史街區,位在康定路、廣州街及昆明街口,
整條街區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、傳統居屋。
老街康定路173巷口~整修紀事銘,98年6月才完工的!
搭捷運到龍山寺站,再走到廣州街跟康定路口就到啦,
老街入口處在廣州街跟康定路173巷交叉口。
@請記得周一休息~不開放喔!
可愛的混搭塗鴉牆,有福祿壽三仙+鹹蛋超人。
今天正好有原住民族100年影像特展+記者會。
看到那麼多的警察伯伯+隨扈圍繞著,就知道是大官來了。
身穿美麗的傳統住民服飾的表演朋友。
福爾摩沙~古早期的台灣原民分布圖。
泰雅族婦女。
百年前的勇士們(忘了是哪一族?)
這間是《艋舺》劇中GETA老大(馬如龍)的家,
目前正在展示場景道具展示。(艋舺場景,戲份多)
供奉神明的廳堂 -艋舺演員服裝展示,
70年代的黑道~華麗絲質襯衫跟喇叭褲+木屐。
電影中的設計原圖與場景~祖師廟。
電影中祖師廟設計概念說明。
~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簡介
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老舊巷弄中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,
是利用「剝皮寮」的舊址,以融入式的教育文化理念,
作為推廣鄉土教育之園地。
@地址: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樓
@景觀特色: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、傳統居屋以及
日據時代的市區,可見證艋舺的發展,而鄉土教育中心
則以融入式的教育文化理念,作為推廣鄉土教育之園地。
剝皮寮的記憶像本-從前、變裝、重生
100年前的紅磚牆,用玻璃牆用心的保護著。
民國88年拆除紀錄的紀念牌示。
「亭仔腳」又稱「騎樓」,是日本殖民政府專為台灣
多暴雨、日曬長的氣候而設計的建築形式。
剝皮寮可說是臺北市境內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,
而從清朝經日據時期開發至今已將近150年,
就在萬華龍山寺旁邊的下一個路口,值得看看歷史喔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